▲沈丘县境内顺风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内部。图/新华社
本省车检过不了,换个省份就“通关”?日前,“新华视点”报道称,在靠近安徽的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项城市等地乡镇陆续开了多家机动车检测站,可让年审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记者暗访发现,这些检测站主要客户为外地车辆,一些明显有问题的车辆确实能过关。
对此,河南周口市已成立联合调查组,第一时间对报道涉及的三家机动车检测机构的资质手续、检测标准等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明确前,暂停相关业务。对于涉嫌违法违规的,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机动车检测,即通常说的汽车年检,是为确保车辆安全性能和技术状况符合国家标准的一项定期检查。这之于确保行车安全和大气环境保护等,都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
记者调查显示,一些在其他地方尾气检测不合格,包括车窗玻璃有多条裂纹,甚至车辆仪表盘上显示发动机故障的“问题”车辆,却都能够在涉事的多家检测站顺利过检。由于“包通过”,这些检测站甚至吸引了大量外地车主跨省办理车辆年检业务。
展开剩余65%显然,这样的“包通过”检测,无异于放任“问题车辆”上路,不仅架空了机动车检测制度,也增加了大气污染风险和交通安全风险,必须零容忍。当地相关部门的回应已彰显了严肃的治理态度。但此事不能仅限于曝光后的“一事一查”。
要知道,这些明显存在“蹊跷”的检测站,之前就已出现端倪。如公安部办公厅通报的2024年上半年机动车检测机构车辆检测异常情况中,周口就因机动车检测机构受托检测异地机动车比例达到47.32%而上榜。该市有31家机动车检测机构检测的异地车占比超过50%,其中就包括这次曝光的两家。然而,随后当地相关部门在对企业进行核查时均未发现明显问题。
面对这些已经“闻名”到让不少外地车辆都趋之若鹜的“包通过”检测站,即便在被通报后,当地监管部门却似乎无可奈何,这显然难言正常。到底是客观能力限制发现不了问题,还是其他原因而“不愿意”发现?此次媒体曝光后,当地的联合调查,就有必要更深入一层:该提升的监管技能要提升,该压紧的监管职责也必须压实。
从更大范围看,当前机动车检测领域的“包通过”现象并不少见,且手段五花八门,的确是给有效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之前生态环境部公布的造假案例显示,在一些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中,隐蔽、高科技作弊手段被大量使用,甚至形成机动车作弊检测设备“设计研发—制作销售—站点检测—中介服务—车辆维修”全产业链。
据此,需要整治的就不仅仅是检测站,更该延伸到灰色产业链的上下游,实现全链条打击。这有赖于多部门的密切配合。特别是为了防范“本省车检过不了,换个省份就通关”的现象,更要打破数据壁垒,通过联合监督执法和数据共享来压缩不同区域间检测规范性落差所放大的漏洞。
同时,也要从源头重视提升和规范机动车检测行业的准入门槛。像当前不少地方的检测机构数量不断增多,以至于在价格战外,还把“包通过”当作了市场卖点来吸引消费者,这显然构成了一种异化。因此,根据汽车保有量合理布局和设点,适当提高机动车检测站资质审批和评审标准,也势在必行。
去年9月起,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在全国部署开展了机动车排放检测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有110家机动车检测机构被追究刑事责任,580家机构被取消检测资质资格……释放了对机动车检测造假严惩不贷的积极信号。
然而,这次媒体的曝光表明,该行业的乱象依旧不容低估。因此,相关整治行动仍需加力深化,加快扫除盲区和死角,通过遏制“存量”、规范“增量”,真正重塑行业生态。
撰稿 / 吴振(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军按月杠杆炒股
发布于:北京市